大溪 – 平常沒注意的大溪老街
過去我們到大溪老街,頂多注意到了老街上的二樓建築裝飾很漂亮,這日跟著彭老師來到了大溪老街,要來看看不一樣的大溪老街,我們從普濟堂這邊往上爬,在過程中經過老師解說,才知道原來大溪是靠著林家而建設起來的,過去林家一開始並不是在板橋發跡,其中的一段時期,在大溪這邊進行著經商的動作,並且在大溪這邊蓋起了一座石頭城,並靠著角板山上的檜木等,造就了林家的輝煌,林家從新莊搬往大溪時,將新莊的豆干技術帶到了大溪,並且在大溪發揚光大,造就了現在大溪豆乾的美名,而大溪的家具也是因為林家的關係而有了現在的規模,即便到了現在,整個大溪還有不少店家是需要繳交房租給林家的,而後林家才從大溪轉往板橋發展
在轉角處,看到了大漢溪過去的水力之強勁,大溪是個河床地形,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河床侵蝕造成了階梯式的聚落,在大溪看其實不明顯,如果到了蓮座山觀音寺,就很明顯了
我們第一站來到了大溪很少人會過來的忠魂堂,在過去這邊有著很嚴重的械鬥,漢人入墾山地時常與泰雅族原住民發生衝突而屢遭殺害,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在清代時為了彌平這種緊張對立,而造了一個忠魂堂,並且題曰:「俎豆同榮」,以示民番一視同仁之撫卹。
這四字有兩個意義:一為俎為切菜板,豆放在俎上切,有共患難的意思;一為俎豆為裝祭品的容器,所以引申為有共享、共榮之意;這就是希望漢人和原住民能和平相處,不要有鬥爭。藉由這種宗教的力量讓敵視減輕,我們到的時候,阿嬤很熱心的招待我們,卻聽到了很無奈的訊息,有許多的文物,在某天的晚上被雅賊偷走了,老師說的好,文物離開了它應該在的地方,就僅僅只是個古物,只有留在原本的地方才是件有意義的古蹟
熱心的阿嬤替我們解說著過去,與現在的無奈,在屋外角落我們可以看到這忠魂堂當初第一任住持村上大和尚的墓地
因為時間已經超過了午餐時間,所以並沒有辦法好好的逛逛大溪老街,聽老師講解各個建築裝飾的由來,只參觀了穿瓦衫
這個是在大溪福仁宮廟前停車場民宅牆壁上的穿瓦衫,為了避免被風吹雨淋侵蝕牆壁,所以在牆上覆瓦,並且用釘子固定,而為了避免釘子生鏽外露,則包覆著石灰塊,遠看有如牆面穿上了古代將軍盔甲一般的,所以名曰穿瓦衫,大溪舊的房舍,正面狹小,主要是為了可以分割出更多空間來供作生意,但是整個房子呈現狹長形,前面做生意,後面則是住家,為了避免狹長的建築主體導致屋內昏暗,所以常會在中段處設置天井,以供採光,下次到了大溪,看到了福安宮,記得到對面的停車場看看這穿瓦衫